回首頁 | English
 
 
 
 
關於科學營
  為何舉辦科學營
科學營的目標
活動評審方式
科學營獎勵
參加辦法
第23屆科學營贊助單位
關於科學營的20年
講座大師
評審教授
夜談紀錄
歷屆活動
講座大師 - 第五屆
   
徐遐生 校長

1943年出生於雲南昆明。六歲時曾來台暫住,隨即和家人轉往美國長居。1963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,主修物理。1968年從哈佛大學取得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。1968年至1973年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,從助理教授升任至副教授。1973年至1996年轉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。 1976年升任正教授。1984年至1988年出任天文系主任。自1996年至今被任命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Chancellor's Professor。1998年起被任命為整個加州大學系統的University Professor。
徐教授的重要學術榮譽如下:

.1977年美國天文學會
    Warner獎;
.198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
    院士;
.199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;
.1992年澳洲科學院
    Selby Fellow;
.1992年Haveford College
    Phillip Lecturer;
.1996年Leiden 大學Oort
    Professor;
.1996年Brouwer獎
  (動力天文學);
.1999年賓州州立大學Russell
    Maker Lecturer。

徐教授的尊翁為我國前國科會主委徐賢修博士,
對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開創,貢獻極大。

 
(1)大爆炸
(2)恆星與行星系統的形成

講題一:大爆炸

徐校長回顧現代有關宇宙的起源與進化的科學想法,特別著重於重力和時空彎曲。他首先說明根據哈柏定律,由觀察所得的數據可以證明宇宙是在膨脹中。利用一個簡單的自由膨脹模型,可以推算宇宙從大爆炸後開始形成至今的年齡,大約有一百四十億年。接著利用類牛頓理論的想法,來估算由於星系內含物質的重力所產生的減速度,我們可以計算出一個有界限的宇宙所需的臨界質量密度。在星系中的可見物質的含量卻比臨界密度要小,但是所少掉的質量可能由暗物質和暗能量(來自於量子真空和非重力所造成的場)來供應。牛頓的理論無法描述全面的宇宙時空幾何,因此必須引入較佳的重力理論—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。在均勻的、各向同性的相對論模型中,空間可以是封閉的、平面的(歐幾里德式)、或是開放的。利用類推法,我們可解釋空間的總體積可以是有限的,雖然空間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,換句話說,空間可以自我封閉。進一步言之,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,重力可被看成是空間和時間的製造者,所以大爆炸不僅是出現了物質和能量,同時也創造了時間與空間。最後,徐校長指出目前依據經驗式,顯示普通物質、暗物質、和暗能量分別佔臨界質量密度的4% 、26%、和 70%。他也分析討論了這些數據所隱示的好壞含義。

講題二:恆星與行星系統的形成

徐校長首先回顧了有關太陽系起源的科學想法的發展歷史,接著根據當代理論的觀點和對恆星及行星系統形成過程的觀察,講述對這個主題的最新見解。過去二十年來的天文研究,使人驚異地覺察到恆星和行星的形成過程,比起之前我們所想像的,還要狂亂激烈和變化多端。旋轉的盤狀氣體和灰塵逐漸凝聚成恆星,但同時也使許多發育中的行星過早毀滅。這些盤狀氣體和在其中心處已強烈磁化的恆星們交互作用,結果產生很強大的氣體噴流。這些噴流在星際空間噴出雨狀的熔岩,最後合併冷凝成隕石,構成行星的基本組成單元。這些激烈運動的結果是難以預料的,雖然看起來使恆星擁有行星系統的機率增大,但是要產生類似我們太陽系的機率卻減小。由於恆星在形成過程中的多樣性,因此如何在最靠近我們的數千恆星中,找到類似地球、適合居住的行星,將是未來天文學的一大挑戰。


 


電話:02-23970955 傳真:02-23215937 通訊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77號12F之1 電子郵件:wcsedfnd@ms21.hinet.net